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语言?如果在维基百科搜索这个问题,那么答案很简单6909种,社会学家常常见此归结为人类不能顺畅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根源。
但如果将问题换成,在制造业的供应链中有多少种“语言”,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回答出来。因为从供应链后端的材料供应商,到中端制造商再到前端的零售商,每个环节都可以为自己定义一套物料和产品编码的机制,形成一种独有的“语言”。如此个性化的语言体系,同样也会带来“沟通”上的麻烦,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之间鸡同鸭讲,带来的是供应链效率的低下,彼此间反复地容错、纠错……
“大家需要一个统一的‘语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这样告诉记者。这位开拓中国条码标准化事业的先行者一直从事着相关的研究。
不言而喻,供应链的效率如何,关系着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大循环的快慢与顺畅,是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以条码这样标准化的语言来实现供应链的高效流转,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推动下,这种借助快消品和超市发展而被普及的模式已经流行开来,被近乎所有的规模化企业所使用,从简单的5位码演变到后来的13位码,直到现在包含信息至广的128位码,这样超高度的标准化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
比如,对于服装制造商而言,从仓库出埠前往零售端的产品往往是按照消费者需求,确定的小数量、多品种的组合,可能送到零售端的只是两个纸箱,却要包含多款服装的数十种信息。
原先,这种情况只能打开纸箱,依靠对每件产品的条码扫描、盘货,才能确认出埠的货物是否是终端所需,遇到旺季,一家门店,一天加班盘货就要耗费3、4个小时,规整上千件各式服装,显然缺乏效率。
而现在有了128位的箱码,一切就变得简单许多,出埠前只需让条码打印机与ERP系统对接,打印出单箱的个性条码,等终端扫描时,就可以解读出箱中的产品种类、大小、数量、花色等多维信息,由此省去了开箱盘货的复杂流程。
如此,就连更多个性的商品信息都可以用统一的语言表达出来,供应链上下游两端的信息互动,产品的仓储物流对接都得以大大提升,资金循环自然得以加快。
不仅如此,在如果对这些标准的条码进行扫描,还能追溯到产品的制造方是谁、物流商是谁,这对产品流程监控和食品安全追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更有甚者,将心仪商品的条码用手机拍摄下来,以此到移动互联网上去寻找最廉价的出货方,某些垂直类的电子商务网站正对此兴趣盎然。或许用不了多久,原本只是供应链语言的条码,也将成为改变电商模式的另类“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