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标准提高,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然后国内无奶可供,只能依赖进口,"到时国外想怎么提价,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是内蒙古奶协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恐怖"图景。可稍微有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恐吓"除了凸显垄断者的傲慢,根本不把消费者力量放在眼里以外,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常识。
众所周知,在买方市场上,需求决定着供给;所以要保护奶农利益,让奶农可以较好价格卖掉牛奶,只能是首先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促进消费者更多购买。为什么三聚氰胺事件出来,奶农倒奶、卖牛、杀牛的现象较多呢?因为牛奶没人买了,消费者不愿消费了。
乳业标准的降低不可能让奶农从中获利,因为标准的降低必然同时意味着收奶价格的降低;相反,真正渔利的只能是大型乳企,因为它们卖给消费者的牛奶品质虽然降低了,销售价格却并没有同步降低。---口口声声为保护奶农利益而降低乳业标准,可在理性的市场上,奶农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从来就是一致的。消费者越喜欢买,奶农才能越有收入;相反,乳企信誉提不上去,奶农也只能跟着倒霉。
相比无谓的争论,现在更有价值的是行动。一方面,有良知的乳企,应该果断抛弃全球最低的国标,向高要求的世界标准靠拢,而不是寻找种种借口为自己狡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应该遵从民意,学会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定出符合客观现实、符合民意的乳业标准,而不是被大奶企绑架,唯奶企利益是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