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作为国内首家专注儿童环保教育的非营利机构,iearth—爱地球除关注儿童饮食健康外,还一直致力于儿童环保教育,通过培训教师、校园环保课堂、开发及推广环保校本课程等方式,提升中国儿童的环保意识。
观摩课改变孩子零食认知态度
发布会上,iearth—爱地球食品安全顾问刘敬奇老师给东交民巷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观摩课。“老婆饼里面有老婆吗?”在观摩课上,刘敬奇老师一个俏皮的小问题顿时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纷纷七嘴八舌地回答“没有”。专家又问道:“那大家平时喝的果汁饮料里真的有果汁吗?”接着就给孩子们做了一个用色素、甜味剂调配饮料的实验。
观摩课上,刘敬奇老师从小朋友最喜欢的几种食物和饮料入手,以生动有趣的实验,为孩子们揭示了一些常见零食和饮料中隐藏的秘密。在观摩课后,一个小朋友告诉记者,听了这堂课以后自己不敢再喝那么多饮料了。
据iearth—爱地球的发起人樊娟女士介绍,今后iearth要在更多的学校开展添加剂知识实验课,让孩子和家长都充分地了解含添加剂食品对儿童成长的危害,进而避免含添加剂食品的过量摄入。
34%的儿童曾因吃零食而身体不适
观摩课后的报告发布中,iearth让孩子远离食品添加剂项目主管徐菲介绍,iearth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哈尔滨、大连、石家庄、苏州等9座城市的中小学开展,共有近两万名儿童参与。
该调查报告中有几个数字格外引人注意,有34%的儿童表示曾因食用零食而产生过身体不适,更有5%的儿童表示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报告指出,被调查儿童食用含添加剂食品的频率普遍偏高。我国儿童在健康饮食方面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儿童长期大量摄入含食品添加剂食品。在调查中,1/10的儿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剂零食3次以上,6%的儿童每天饮用饮料3瓶以上(不包括矿泉水和自制茶水)。
调查数字显示,6%的儿童每天食用方便面,9%的儿童每天食用薯片,每天食用蜜饯和奶茶的儿童比例为10%,11%的儿童每天食用果冻和火腿肠,每天食用口香糖和饼干的儿童比例为15%,在夏天,每天食用冰激凌的儿童更是高达26%。
而根据iearth的调查报告,以一个体重30公斤的儿童为例,每天吃超过45克的膨化食品,二丁基羟基甲苯的摄入量就有可能超标;150克的蜜饯可能会导致糖精钠摄入超标;而同样重量的冰激凌则有可能让苯甲酸钠的摄入超标。并且,上述三种食品添加剂都曾被多次公开报道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存在潜在风险:糖精钠曾被认为是可能的致癌物;二丁基羟基甲苯曾被报道可能引起过敏;而苯甲酸钠则有研究证实其对儿童身高发育不利。
随着现代人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们都不希望在饮食方面委屈孩子,因此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成了各色零食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还有一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饮食,孩子只能用一些方便食品来代替正餐,殊不知长期大量的摄入食品添加剂会为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
儿童长期大量摄入含添加剂食品存在潜在危害
除了对儿童摄入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进行调查,iearth还对33个类别的489种食品的配料表及所含食品添加剂进行了取样统计,并对方便面、薯片、奶茶、口香糖、火腿肠、饼干、冰淇淋、蜜饯、果冻等九种儿童经常食用的食品进行了重点分析。
根据iearth食品安全项目顾问、原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彭珊珊教授介绍,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食品配料中,方便面、乳饮料、薯片、冰淇淋、饼干等食品的添加剂数量为最多,其中,一包方便面最多可添加25种食品添加剂。
国内外公开报道显示,儿童经常食用的这些食品中,部分添加剂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对儿童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在儿童接触频率最多的九种零食中,含有多种对儿童成长发育不利的添加剂。如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零食,对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健全的儿童存在一些潜在危害。
谷氨酸钠,也就是俗称的味精,以及经常与之联合使用以提升食品鲜味的5’-呈味核苷酸二钠,这两种增味剂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会导致情绪异常。此外,谷氨酸钠还与抑郁、失眠、恶心、偏头疼、不育等症状相关。
另外,iearth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儿童经常摄入的食品中,不乏以使用甜味剂阿斯巴甜或安赛蜜代替白砂糖来为食品增加甜味的。而阿斯巴甜和安赛蜜,也曾被报道与多种不良反应相关。安赛蜜曾被指出在动物实验中可导致癌症和肿瘤,而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食品添加剂投诉案件中,关于阿斯巴甜的投诉是最多的,占了所有投诉的75%。
iearth食品安全项目顾问、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教授告诉记者,一些过敏体质、哮喘、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孩子常吃食品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剂,因为某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加重过敏、哮喘和多动症等症状。
92%的家长不反对孩子食用零食
彭珊珊教授向记者介绍,由于目前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于零食中添加剂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对常见添加剂知识的了解,所以在购买食品时没有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也没有根据配料表中所列举的食品添加剂来选择食品的意识。
根据该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对食品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家长在儿童食用含添加剂零食的问题上态度宽松:92%的家长不反对,其中近1/10的家长完全不反对,超过1/5的家长大部分时间不反对。而当家长反对儿童食用含添加剂零食时,愿意听从家长劝告的儿童只有27%。
彭珊珊教授建议家长,应该平时积累一些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对危害比较大的添加剂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而在给孩子选择零食时,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就可以为孩子的健康饮食筑起一道围墙。
低龄儿童经常接触不允许应用于婴幼儿食品中的添加剂
据iearth该项目主管徐菲介绍,在对儿童经常食用的零食的配料表进行调查分析时,发现部分已被公开报导具有潜在危害而不被允许应用于婴幼儿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仍被广泛运用于低龄儿童经常接触的各类食品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不能应用于婴幼儿食品中的添加剂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很多儿童在3岁以前就开始接触各种零食,这些零食中所用的食品添加剂通常并不允许应用于婴幼儿食品中。此外,即使是超过3岁的低龄儿童,也不应过多摄入含添加剂零食。3至6岁的儿童,虽然已经超出了婴幼儿的年龄范围,但是其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依然较低,长期过多摄入的话,必然会对孩子们的健康造成隐患。此外,从iearth的调查结果来看,在6至12岁的小学生中,有10%的儿童以每天三次以上的频率摄入各类含添加剂食品。
儿童过量摄入案例引发深度思考
发布会现场,来自北京华康医院儿科的董洪昌主任,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名叫乐乐(化名)的男孩的案例。被称为“北京第一胖童”的乐乐身高一米六,最胖时体重达到310斤。乐乐发胖的原因是他就爱吃土豆,尤其是类似薯条、薯片等膨化和油炸食品,他平时喝饮料的频率也非常高。通过对乐乐饮食习惯的分析,发现他的疾病有可能是长时间大量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零食导致的。
董主任认为,现在的儿童肥胖率越来越高,这与过量食用含添加剂的零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经过添加剂的改造变得口感酥脆、色泽亮丽、鲜美可口的食品会让孩子胃口大开;另一方面,添加剂掩盖大量油和盐的味道,使得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过多的热量,导致营养过剩引起肥胖。除此之外,添加剂还会破坏儿童味觉,食物本身的天然口感味道便体现不出来,导致孩子拒绝天然食物。
董洪昌主任也表示,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儿童患有多动症的风险增加,并使多动症的症状加重,甚至影响智力。另外,很多种食品添加剂还会引发过敏症,例如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哮喘等等。作为一个关注儿童身体健康的医生,他热切呼吁更多人与iearth一起,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树立起健康的饮食观念而努力。
iearth:项目初衷只是为了孩子有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iearth发起人樊娟女士告诉记者,iearth-爱地球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关注儿童环保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做这个项目的念头始于偶然间看到了日本的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先生的书,书中对食品工业化背景下食品添加剂泛滥状况的描写,让樊娟女士坚定了要投身于这个项目的决心。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整个团队曾经遇到过重重困难,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我们的初衷只是为了孩子有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樊娟女士说。
事实上,自从长期大量摄入食品添加剂存在潜在风险这一观点被公开的那天开始,关于添加剂潜在风险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iearth让孩子远离食品添加剂项目所做的工作就是将对待添加剂持谨慎态度的一方观点整理出来,以便公众尤其是家长及儿童在此问题上有充分的知情权。
iearth这个项目出发点在于对儿童频繁接触添加剂食品的担忧,希望能通过该项目引起人们对儿童食品中添加剂的关注,学会查看配料表,尽可能地选择健康的食品,从小为孩子养成健康营养的饮食习惯。
iearth发起人樊娟女士还介绍,今后这个项目还将长期持续开展,除在校园开展更多的添加剂实验课外,还通过开发及推广iearth添加剂随手查APP软件、发放远离添加剂—儿童普及手册等方式,向更多家长和儿童普及食品添加剂知识,让家长和孩子从树立健康饮食习惯开始,远离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责任编辑:luw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