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食品豇豆的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管理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豇豆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 5078 无公害食品 豇豆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10规定。
4 生产技术管理
4.1 保护设施
豇豆生产上采用的保护设施包括:日光温室、塑料棚、温床以及多层覆盖保温材料等。
4.2 栽培季节的划分
4.2.1 春夏栽培
春季播种,夏季上市的茬口。
4.2.2 夏秋栽培
夏季播种,秋季上市的茬口。
4.2.3 春提早栽培
早春播种,初夏上市的茬口。
4.3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符合目标市场消费习惯的品种。
4.4 育苗
豇豆一般采用直播,但是春提早与春夏栽培,为了提早上市,宜采用育苗。
4.4.1 育苗设施
根据季节不同选用温室、大棚、温床等育苗设施,并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
4.4.2 营养土配制
4.4.2.1 营养土要求:pH5.5~7.5,有机质2.5%~3%,有效磷20 mg/kg~40 mg/kg,速效钾100 mg/kg~140 mg/kg,碱解氮120 mg/kg~150 mg/kg,养分全面。孔隙度约60%,土壤疏松,保肥保水性能良好。配制好的营养土均匀铺于播种床上,厚度10 cm。
4.4.2.2 工厂化穴盘或营养钵育苗营养土配方:2份草炭加1份蛭石。
4.4.2.3 普通苗床或营养钵育苗营养土配方:选用无病虫源的田土占三分之一、炉灰渣(或腐熟马粪,或草炭土、或草木灰)占三分之一,腐熟农家肥占三分之一。不宜使用未发酵好的农家肥。
4.4.3 苗床土消毒
每平方米播种床用福尔马林30 mL~50 mL,加水3 L,喷洒床土,用塑料薄膜闷盖3天后揭膜,待气体散尽后播种。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床面浇施。按每平方米苗床用15 kg~30 kg药土作床面消毒。方法:用8g~10g50%多菌灵与50%福美双等量混合剂,与15 kg~30 kg细土混合均匀撒在床面。
4.5 种子处理
4.5.1 种子晾晒
将筛选好的种子晾晒1 d~2 d,严禁曝晒。
4.5.2 药剂处理
用种子质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枯萎病和炭疽病;或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4 h~6 h,防治细菌性疫病。
4.6 播种期
根据栽培季节、育苗手段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4.7 种子质量
豇豆种子质量指标:纯度≥97%、净度≥98%、发芽率≥90%,水分≤12%。
4.8 播种量
根据定植密度,每667 m2栽培面积用种量2.5 kg~3.5 kg。
4.9 播种方法
4.9.1 育苗移栽
将浸泡后的种子点播于营养钵(袋)中,每钵(袋)2粒~3粒。
4.9.2 露地直播
按确定的栽培方式和密度穴播3粒~4粒干种子。
4.10 苗期管理
4.10.1 温度
当有30%种子出土后,及时揭去地膜。育苗温度管理见表1。
表1 苗期温度调节表
时期 |
白天适宜温度 |
夜间适宜温度 |
最低夜温 |
播种至出土 |
25~30 |
16~18 |
16 |
出土后 |
20~25 |
15~16 |
15 |
定植前4d~5d |
20~23 |
10~12 |
10 |
视育苗季节和墒情适当浇水。苗期以控水控肥为主。
4.10.3 炼苗
育苗移栽的应于定植前进行炼苗。
4.10.4 壮苗的标准
子叶完好、第一片复叶显露,无病虫害。
4.11 定植(播种)前的准备
4.11.1 整地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总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三分之二作基肥,氮肥三分之一作基肥。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三分之二撒施,三分之一沟施,深翻25 cm~30 cm,按照当地种植习惯做畦。
4.11.2 棚室消毒
棚室在定植前要进行消毒,每667 m2设施用80%敌敌畏乳油250 g拌上锯末,与2 000g~3 000 g硫磺粉混合,分10处点燃,密闭一昼夜,放风后无味时定植。
4.12 定植(播种)
4.12.1 定植(播种)时间的确定
10 cm最低土温稳定通过12℃为春提早豇豆栽培的适宜定植期,此时也是春夏露地豇豆栽培的适定播种期。
4.12.2 定植(播种)方法及密度
露地春夏和设施春提早栽培每667 m23 000穴~3 500穴,露地夏秋和设施秋延后栽培种植每667 m23 500穴~4 000穴左右,每穴播种4粒~5粒,出苗后每穴定苗二株。
4.13 田间管理
4.13.1 温度管理
设施内直播的豇豆,从播种到第一片复叶显露,其温度管理参见育苗部分。育苗移栽的缓苗期白天28℃~30℃,晚上不低于18℃;缓苗后和直播豇豆第一片复叶显露后,白天温度20℃~25℃,夜间不低于15℃。
4.13.2 光照
采用透光性好的耐候功能膜,保持膜面清洁,白天揭开保温覆盖物,目光温室后部张挂反光幕,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夏秋季节适当遮阳降温。
4.13.3 空气湿度
根据豇豆不同生育阶段对湿度的要求和控制病害的需要,最佳空气相对湿度的调控指标是65%~75%。
4.13.4 肥水管理
4.13.4.1 采用膜下滴灌或暗灌。定植后及时浇水,3 d~5 d后浇缓苗头,第一花穗开花坐荚时浇第一水。此后仍要控制浇水,防止徒长,促进花穗形成。当主蔓上约三分之二花穗开花,再浇第二水,以后地面稍干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13.4.2 根据豇豆长相和生育期长短,按照平衡施肥要求施肥,适时追施氮肥和钾肥。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根据需要可喷施叶面肥防早衰。
4.13.4.3 不允许使用的肥料。在生产中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有机肥。
4.13.5 插架引蔓
用细竹竿插架引蔓。
4.13.6 及时采收
在种子未明显膨大时采收,注意不要损伤花芽花序。卫生标准应符合NY 5078的要求。
4.13.7 清洁田园
将病叶、残枝败叶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间清洁。
4.13.8 病虫害防治
4.13.8.1 主要病虫害:猝倒病、立枯病、锈病、灰霉病、菌核病、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病毒病、蚜虫、豆荚螟、茶黄螨、红蜘蛛、潜叶蝇、白粉虱、烟粉虱。
4.13.8.2 农业防治
4.13.8.2.1 抗病品种: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
4.13.8.2.2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
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控制好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通过放风和辅助加温,调节不同生育时期的适宜温度,避免低温和高温障害;深沟高畦,严防积水,清洁田园,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
4.13.8.2.3 耕作改制:尽量实行轮作制度。如与非豆类作物轮作三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水旱轮作,如水稻与蔬菜轮作。
4.13.8.2.4 科学施肥:测土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盐渍化。
4.13.8.3 物理防治
4.13.8.3.1 设施防护。在放风口用防虫网封闭,夏季覆盖塑料薄膜、防虫网,进行避雨、遮阳、防虫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4.13.8.3.2 黄板诱杀。设施内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黄色规格25 cm×40 cm,每667m230块~40块。
4.13.8.3.3 银灰膜驱避蚜虫。铺银灰色地膜或张挂银灰膜膜条避蚜。
4.13.8.3.4 高温消毒。棚室在夏季宜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高温消毒处理。
4.13.8.3.5 杀虫灯诱杀害虫。利用频振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诱杀害虫。
4.13.8.4 生物防治
4.13.8.4.1 天敌: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4.13.8.4.2 生物药剂:采用浏阳霉素、农抗120、印楝素、苦参碱、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农药。
4.13.8.5 主要病虫害的药剂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保护地优先采用粉尘剂、烟剂。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4.13.8.6 禁用的剧毒高度农药
生产上不允许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林、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剧毒、高度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