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欧美如何搭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2015-09-23 09:26:56 来源: 梅州日报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其中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目前,食品可追溯体系在全球被公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不过,就中国现状而言,想建立一个严密的食品可追溯体系还有诸多难题。让我们看看,欧美国家是怎么做的?

  欧洲 追溯体系助破“马肉疑案”

  在比利时和荷兰,熏马肉是一道地方名菜,不失为尝惯了各类牛肉烹调的欧洲食客们的另类之选。但2013年一场轰动全欧洲的“马肉风波”,却让不少欧洲人至今闻“马”色变。当年英国超市出售的意大利牛肉面及牛肉汉堡中,掺入价格低廉的马肉,这样“挂牛头卖马肉”的欺骗行径已严重触犯欧盟的相关规定。

  东窗事发后,欧盟极其迅速地侦破了这起马肉案。

  原来,上世纪90年代,英国疯牛病疫情肆虐,欧洲大多数国家因此都制定了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其中就包括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该系统于2002年起正式生效,要求成员国强制执行可追溯制度。比如,动物产品的源头追踪、饲料及饲养操作等信息都必须对消费者公开。除食品来源,送达日期、供应商、客户订单等信息也都必须填报并归入欧盟数据库。

  基于这一整套缜密的追溯系统,马肉案一经侦查,生产、加工、配送等各环节嫌疑商便一一浮出水面。此外,一旦某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风险,欧盟也能迅速召回问题食品。

  以牛肉为例,欧盟畜体身份和登记系统规定所有的欧盟产牛肉产品都应包括:该牛的出生国别、出生日期,育肥国别、与之相关的其他畜体(如该牛的父母、子女)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日期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以及分割厂的批准号,是否在欧盟成员国生产等重要信息。

  这头牛从出生、喂肥、迁徙,到屠宰(或自然死亡)的“一生”都要进入欧盟的数据库,该牛所在的农场注册信息同样需上报当地监管部门。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农户都按规定,自家畜出生起就给打上耳标,标示出生地及日期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条形码将这些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

  在此基础上,有些成员国还别出心裁设置了其他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动物护照等。以德国为例,一头牛的护照至少应包含出生日期、来源地、耳标号码以及所有者姓名、地址。

  “欧盟2005年还额外拨款120亿欧元(1欧元约合6.87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食品可追溯项目,尤其重视矿泉水、肉类、蜂蜜及谷物方面的可追溯研究。”欧盟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新闻发言人艾丽丝说。

  在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60公里的一家养有135头奶牛的有机农场,农户丹尼介绍:欧盟的监管越发严格,但操作程序却在简化。“会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但我们坚持每天都严格自检。如果哪头牛生病,会马上隔离并提交资料到数据库,十分方便。如果我们不主动报告,一旦抽查结果不合格,或者将来源自我们农场的产品出现问题再追溯回我们农场,处罚会非常严厉。

  欧盟向来以严苛的食品安全条例及人性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著称,但马肉风波中不法之徒屡屡得手的背后,又折射出现有体系仍存在弊端。

  比如,欧盟28个成员国的检测体系及执法力度存有差异,食品加工链一旦牵涉多国,就容易被无良商家从中捕捉可乘之机。此外,另一个疏漏在于,“马案”爆发前,欧洲差不多已有10年没检测过牛肉是否含有马肉DNA。欧盟成员国的监测力度仍有提升的空间。(刘佳)

  美国 库存记录成追溯“关键证据”

  美国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向来非常及时,大型连锁超市压力很大,因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这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损失最为惨重,毕竟生产厂家可以换个品牌东山再起,但超市可没那么容易重新建立信任。

  2012年来自印第安纳州某农场的哈密瓜查出有沙门杆菌污染,结果哈密瓜到处滞销,长达好几个星期。所以大型超市积极主动去确认食品来源,以确保食品安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餐馆倒是热衷标明食品来源,以此作为卖点,特别是高级餐厅,喜欢标榜与本地有机农场合作,以示支持本地农业。美国有15%的食品来自国外:水果主要来自南美洲地区,大米来自南亚地区,茶叶来自东亚地区……这样广泛的跨国界食品交易,使追溯食品成为极其复杂的问题,高度依赖于科技。美国遵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规则制作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和射频识别标签(RFID)等,用于追溯食品来源以及确定它们处于物流系统的哪一个环节。不过根据美国健康和人力署的研究表明,只有大概12.5%左右的食品中所有的成分都能追溯到起源,这还远远不够。有专家建议,应该普及智能手机,如果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食品的详细信息,相信厂家更愿意仔细记录食品来源。

  “9·11”后,出于反恐需要,美国政府加强了食品追溯工作。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恐怖主义法令”,要求美国所有的食品厂家必须能够通过批次号、代码或者任何其他信息记录办法来追溯所有原料来源和去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会随机要求厂家提供这些信息,如果他们在24小时内无法回应,则面临罚款。2011年,“食品现代化和安全法案”又给予了FDA更大的权利,可以强制企业回收有问题的食品,并且要求FDA建立一套食品追溯的中心系统。

  为此,FDA委托一家非政府组织——美国食品基数协会(IFT)进行了试点研究。IFT进行了两项食品追溯测试,一类是蔬菜(试点为西红柿),另外一类是原料追溯(试点是存在于包装食品内的鸡肉、花生酱和碎红辣椒粉)。这些食品都曾在2005年到2010年间发生过污染事故,因此有研究价值。

  研究团队接触了上百家机构,包括美国农业署、各级政府食品安全调查和公共健康部门、食品业行会、消费者组织、餐馆、农场和大型食品加工厂等,模拟了一系列追溯情况。研究发现,厂家的库存记录在食品追溯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各个厂家不同的记录方法应该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食品的出处,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者和厂家的损失。直到今天,FDA还在呼吁合作共建从政府到企业的各级食品追溯系统。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食品安全 体系 欧美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