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调整结构成主旋律 啤酒业告别高速时代

2015-05-26 10:53:19 来源: 京华时报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回顾14载,经历多年高速扩张的啤酒业,2013年产量成功突破5000万千升。不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2014年遭遇了滑铁卢,产量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

  业内专家表示,啤酒业告别跑马圈地的时代,其高速增长时代将不再,未来将是拼利润、拼品质的阶段。

  规模化扩张几近尾声

  自2003年起,中国啤酒产销量就是世界第一,并保持连续增长。但从2014年开始,啤酒产销量增速纷纷下滑。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啤酒产业年产量达到4921.9万千升,同比下降0.96%,这是24年来中国啤酒产量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而在此前,百威英博、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啤酒巨头都在不停地并购扩产完成了行业的整合,比如百威英博收购亚洲啤酒在中国的所有啤酒资产,燕京收购漓泉、惠泉,华润雪花收购金威,嘉士伯并购重啤等。

  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行业间并购扩产后,如今国内前五大啤酒集团(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场集中度已经接近80%。根据2013年数据显示,华润雪花市场占有率为23.15%,排名第一;青岛啤酒为17.19%,百威英博为14.1%,燕京啤酒为11.3%,嘉士伯中国市场份额为6.53%。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表示,我国啤酒业已进入寡头竞争时代,未来仍将延续五强鼎立的格局,但不排除五强中的排名位置会发生变化。“综合来看,啤酒行业集中性跑马圈地已经告一段落,规模化扩展之路已接近尾声。目前的可购资源、市场空间和投入成本等客观原因,均制约了企业的收购冲动。”在多位啤酒业人士看来,无论从吨位还是销售额,如今啤酒都算是快消品中最大的品类,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马加鞭,如此大的产能基数很难再现昔日高增长态势。

  企业开始战略转型

  目前,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达34.2升/年,已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3升/年。那么,在啤酒业新常态下,各家啤酒巨头何去何从?

  在方刚看来,新常态下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调结构”。一是速度没了结构在,产品结构从金字塔形的低端结构逐步向中高端转移,中高端的增长将是业绩增长的主力;二是吨位少了金额在,吨位考核的比重将降低,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金额考核会登场。

  方刚还称,从盈利品类转入常规品类,从季节性消费到常态化消费,易拉罐啤酒将是接下来行业的一个增长点。

  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也表示,现在多数啤酒企业都把战略重心放在中高档的产品上。“行业是按终端价来区分产品档次的,普通酒的销售价格在6元以下;6~8元的属于中档酒;10元以上的是高端酒。”

  目前,国内啤酒企业巨头早已有所动作。比如,燕京啤酒推出了白啤酒、鲜啤酒等中高档产品,华润雪花推出“脸谱”高端产品,青岛啤酒则推出了“鸿运当头”等中高端特色产品,竞争日益激烈化。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福成也公开表示,燕京啤酒一直继续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中档酒以鲜啤为代表,高档酒以纯生为代表,普通酒以清爽为代表三条比较明晰的产品线,其中中高档啤酒产品占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酒业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以往啤酒产业的竞争是1.0版,典型模式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拼的是规模、产量。但从目前来看,行业间并购接近尾声。未来啤酒业竞争进行2.0版,啤酒企业开始拼“内功”,通过精耕区域市场、调结构来实现内涵式增长。

  进口啤酒爆发式增长

  就在国产啤酒产销出现负增长的同时,进口啤酒的增速却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据了解,进口啤酒连续三年几乎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2014年增幅85.59%,三年累计增长了426.81%。

  肖竹青分析,进口大

  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对中高端啤酒产品的需求猛增,市场需求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趋势,以及进口啤酒的单品价值相对较高,适用于新型的互联网销售渠道,也适用于新兴的O2O消费模式。

  大事记

  ■2003年

  ◎燕京收购惠泉。

  ■2013年

  ◎雪花收购金威。

  ■2013年

  ◎嘉士伯启动对重庆啤酒部分要约收购。

  ■2014年

  ◎产量达到4921.9万千升,同比下降0.96%,这是24年来中国啤酒产量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啤酒业 主旋律 结构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