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

2021-11-26 10:54:41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王 媛

(连云港市赣榆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100)

摘 要:自然界中的寄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分泌出的黄曲霉毒素为次级代谢产物,易对粮食作物及其制品构成污染,其存在范围多在霉变的玉米、大米及花生等作物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毒性和致癌性极强,特别是黄曲霉毒素B1,会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中,已将黄曲霉毒素B1纳入重点关注范围内。本文在阐述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

当前,人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探索和研究各类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方面已取得了瞩目成果。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极强,通过污染粮食作物及其制品从而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需高度重视其检测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几种用于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1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重要性

黄曲霉毒素B1的性质稳定,处于282 ℃的高温下才会裂解,且持续2 h的高压灭菌仅能降低其25%~33%的毒力,图1是其结构式。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会损害人及动物肝脏组织,甚至有可能引起肝癌,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1]。鉴于其致癌性极强的缘故,国家标准GB 2761—2017中明确规定了黄曲霉素B1的限量值,但食品具备复杂的基质,在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时,必须使用灵敏度较高同时具备高度选择性的方法,提高检测结果精确性,以便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

在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时,可供使用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鼻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5种方法,并在表1中归纳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势。

2.1 电子鼻法

作为近年来新兴检测技术之一的电子鼻属于电子感官仪,主要包含了传感和自动化识别两大系统。由于综合应用了数学、物理、材料、神经及生理等诸多理论,能迅速完成复杂气味和气体的识别,通过气味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完成霉变食物特殊气味的检测。该方法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可通过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后的糙米在酮、芳香烃、醛类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检测,以特征性气味感知、不同气味在传感器响应值方面的区别为根据,结合相应的数学方法即可完成检测[2]。根据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得知,电子鼻技术有极高的检测准确度。

2.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时,需结合色谱保留时间、质谱碎片及其离子丰度比定性进行测定。实际检测中,存在干扰待测物质离子化的相关因素,且自身待测物质也可能会产生影响,降低或增加待测信号,形成基质效应。原因主要是生物样品中内源性成分的存在或融入样品前处理中的外源性成分的影响。所以在样品本身、基质及前处理中,检测结果会受到色谱条件及离子化模式的干扰,导致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受到影响[3]。有研究采用该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结果表明,以甲醇和水60︰40的比例提炼样品,采取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净化,流动相选择0.1%的甲酸乙腈溶液和1%的甲酸水溶液,选择平常模式下的电子喷雾离子源测定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时,测得其含量范围为0.1~56 ng/mL,具备较高的相关系数(0.999 45),检测最低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2μg/kg、0.10 μg/kg。该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在检测复杂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时较为适用,且应用价值较好。

2.3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中的示踪剂为具备独特荧光特性的3价稀土离子及其螯合物,在完成抗体、抗原的标记并在发生反应体系后,通过TRFIA检测仪对反应物中荧光强度展开测定。该方法支持全自动操作,具备广泛的应用范围,且操作流程短、有效期长、标准曲线量程宽[4]。采取该方法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时,根据标准曲线得知该方法具备0.01~30.00 μg/L的检测范围,灵敏度一般为0.02 μg/L,回收率91%~104%,适用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2.4 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建立在抗原抗体反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检测,原理是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吸附于载体上的免疫吸附剂和标本中待测物之间形成特异免疫学反应后,添加酶底物会有显色反应产生,根据反应中颜色的深浅完成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的判断[5]。该方法目前包含竞争法、间接法和抗体夹心法3种常用的测定方法。

在应用该方法检测时,由于酶活性极易受条件影响,因此测定结果一般不具备可观的稳定性,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极高,分析结果准确性和精确度不高。同时,酶联免疫试剂盒有着诸多种类,且不存在统一标准,具体使用前需要验证试剂盒质量、回收率和定量限,确保适用于本次检测中。

2.5 荧光分光光度法

采用该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时,由于黄曲霉毒素B1本身荧光活性偏低,选择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提取液通过免疫亲和柱的净化后,结合碘液或溴水展开衍生化反应。反应后,黄曲霉毒素B1会与G1衍生为荧光活性较高的稳定形式,确定360 nm激发光、450 nm发射光的条件后,结合荧光分光光度计对黄曲霉毒素总量展开检测。

近年来,有关黄曲霉毒素B1与G1的衍生方面研发了新方法,结合β-环糊精(β-CD)促成衍生反应,在黄曲霉毒素B1衍生中应用不同取代基的β-环糊精[6]。采取该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时,通过羟乙基-β-环糊精(HE-β-CD)促成衍生化反应后,在2~40 μg/kg,黄曲霉毒素B1与体系荧光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0.079 μg/kg,相关系数0.999 8。利用该方法分析花生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时,能获取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 结语

在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时,可供使用的方法诸多,且每种检测方法都有独特的优点存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因此在具体检测中,要求检测机构在遵循相关标准及规定的基础上,以自身条件为依据合理进行检测方法的选择,并突出方法的高效率与高准确度,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山瑛.谈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J].中国科技纵横,2016(1):253-254.

[2]马海峰,陶唐平,方林明,等.液液萃取-HPLC法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J].食品工业,2020,41(5):296-299.

[3]李颖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J].大科技,2019(15):254-255.

[4]马梦戈,吕佼,杨柳,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20,33(1):26-28.

[5]徐荣,张佩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J].湖南饲料,2018(1):38-39.

[6]马江媛,桑晓霞,黄登宇.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24):8399-8404.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中商富安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金沟河1号9幢2门1层2号(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