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警惕高附加值掺假制假进口食品

2015-03-16 14:09:19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

  3月1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陈颖做客新华网,就如何保障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和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陈颖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附加值的进口食品将是未来的消费热点,其掺假制假问题值得关注。

  据陈颖介绍,进口食品的检测需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执行。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从过去的以本地化为主向全球化转变,进口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更加严峻。

  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进口食品的主要问题仍是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和添加剂超标等,如肉类检出莱克多巴胺残留,水产品检出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同时,新的食品安全隐患不断出现,如新用作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合物都有可能成为潜在和新发的危害物,而这些化合物目前尚未纳入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化合物大概有6.6万余种,每年约有300-700种新化合物应用于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另外,假冒伪劣、掺假使假的问题逐渐抬头。在价格压力面前,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铤而走险,如马肉风波等食品事件波及范围广,对消费者的信心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陈颖说,在近几年对我国进口食品的查验中,橄榄油、蜂产品和葡萄酒等高附加值进口食品都曾发现掺假问题。她同时提醒说,这些高附加值的进口食品将是未来的消费热点,其掺假制假问题值得关注。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检验技术都不断提高,在维护公众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陈颖举例说,如目前我国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可同时检测500多种农药残留,对危害物识别的精度和广度大大提升。

  陈颖同时表示,随着新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检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据其介绍,以前的安全检验鉴定、溯源等多为定向筛查,如检测莱克多巴胺就检测莱克多巴胺;但新使用的化合物等不在我国标准中,就要采取非定向筛查,今后还需加强基于大数据和多维识别等前沿技术的预警和溯源研究,包括非定向筛查。

  陈颖称,未来我国检测技术将向多功能、便携、快速的特点发展,构建出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检测技术体系。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及检测水平的提升,在破解国外技术壁垒的同时,提高检测能力,为公众把好进口食品的检验关。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附加值 食品 专家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2号楼5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 010-88825653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