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京报记者:媒体报道应秉承真实专业态度 杜绝谣言

2015-06-15 21:24:02 来源: 食安中国网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2015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办,此次论坛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活动之一。在论坛中,新京报记者魏铭言作为媒体代表进行了发言。

  魏铭言讲道,媒体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认知。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媒体的宣传报道应真实、公正。作为媒体记者在报道 “药袋苹果”、“马桶水冰块”和最近的草莓农药超标等问题时,我们的内心都希望尽快去挖掘真相,获得权威数据和解读,快速追踪报道监管部门的应对举措,但现实很艰难,让消费者去了解事实的真相。但在面对在“朋友圈”里,阅读量、转发量直线上涨的食品安全话题甚至谣言时,我们也感到无力和茫然,深刻的了解到什么叫”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前段时间我们希望针对"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的谣言进行辟谣解读,但尽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使用了诙谐、幽默、甚至调侃的新媒体语言,投入了最新最全的传播手段,但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谣言相比,科学的传播力不只低一个量级。

  “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为了拓展食品安全报道的空间,近年来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和尝试。比如近两个月,针对大桶(饮用)水国家抽检不合格率高的现状,新京报就与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药监执法总队),联合策划了大桶饮用水的地下生产链条的暗访和调查。专题报道很快会推出,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的、详实的、有理有据的系列报道,揭示大桶水市场存在的问题、安全隐患,并有建设性的追踪报道监管部门的整治措施,以及对消费者的安全提示。”魏铭言介绍道。

  所以正如新《食品安全法》里所讲,媒体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部分。媒体也同样希望与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道,打造权威、科学、理性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平台。

  谣言止于智者。身处互联网+的时代,监管部门、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社会组织虽然职责不同,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认知。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新京报 谣言 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