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川省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正式发布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调研报告,该报告从白酒产业发展形势、企业应对策略和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做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指引白酒产业发展。
报告指出,当前四川的白酒产业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的挑战集中在白酒产业必须面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峻现实,加之去年下半年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塑化剂”事件、“添加剂”等事件,白酒质量安全问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加之企业自身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使得今年以来白酒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下滑。针对上述问题,协会借鉴调研情况给出如下建议:
调整转型是机遇
报告认为,白酒行业的调整转型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行业首先需要优化布局,合理调控产能扩建,引导白酒向川南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等重要白酒产区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优化白酒行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
而在当前的消费情况下,企业必须合理调整白酒产品结构,开发配制酒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让价格回归、质量回归,着力开发、酿造老百姓喝得起、放心、绿色、有益健康的好酒。
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政策和市场“两只手”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政府部门控制白酒产能审批,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生产资料管理模式,科学认证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使行业资源向名优企业集中;同时,四川省白酒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等平台,以品牌资源、市场资源为杠杆,探索建立全省白酒行业市场平衡机制。
加强白酒技术创新
报告分析指出:白酒行业调整体现在生产过程就是技术改革和质量监督。白酒技术创新,不仅要改良传统工艺技术,还要顺应消费趋势变化,开发研究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风味、新口感。
生产质量安全,是酒类产品的生命,也是白酒企业的生命。白酒行业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强化行业监督、公众监督。最重要的是生产企业要树立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强化全程监督,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到销售都严格把关。而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以法制为基础建立“白酒行业诚信数据库”,特别是在对原酒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加大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力度,确保川酒品质和品牌竞争力。排除诸如白酒“塑化剂”、“添加剂”风波的隐患,要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建立和完善白酒企业质量安全风险应对防控机制。
品牌打造是核心
白酒具备物质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要继续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的实施,深入打造川酒区域核心品牌的影响力。把消费文化、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上升为中国白酒文化,加大宣传力度,体现川酒品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品牌的工作力度,积极创建四川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针对一二三线品牌应该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一线品牌需强化,支持川酒“六朵金花”在困境中强化品牌形象,继续在全国保持发展优势。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整合资源,扩大优势;二线品牌需提升,鼓励高洲酒业、丰谷酒业地方白酒骨干企业在危机中提升,把握住机遇发展壮大;三线品牌需发展,引导川内三线酒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适应市场针对性和多样性的竞争需求。
加强对川酒和白酒金三角区域品牌的宣传,使白酒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报告建议加大白酒科普宣传工作,广泛播出电视专题片,印刷投放“中国白酒文化”相关宣传册。以网络、电视、平面媒体为纽带,以高峰论坛、培训会、品鉴会为载体,巩固和加强白酒文化影响力。
政策扶持指导很重要
白酒作为四川食品饮料万亿工程的重要支柱和特色产业,面临国内外经济发展放缓压力和白酒行业结构调整的严峻形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川酒的发展优势显得尤为迫切。
政府要积极支持企业处置发展危机;要加强对白酒产业发展的指导,提出阶段性发展任务,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目标,出台支持白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尽快解决标准化问题;积极支持四川名优白酒并在土地供应、重点项目支持、技术改造创新、市场拓展方面大力支持;最后是加强对白酒产业财政、税收方面的扶持。
报告还建议增加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专项发展资金额度,主要支持川酒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核心品牌形象。
川黔两省合作双赢
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强与贵州方面的沟通联系,整合和共享白酒优势资源,坚持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和特色,相互尊重,自愿互利,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双方合作,共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
建议率先推进川黔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建立川黔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古蔺县与仁怀市沿赤水河两岸环境保护协作等,进一步推进双边务实合作。
(责任编辑:cui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