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重塑食物系统,根除“隐性饥饿”

2019-12-05 16:49:47 来源: 樊胜根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 所长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而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亿。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得更饱更多,却未必吃得更营养更健康,实际上,一个表面看起来健康的人,却有可能营养不良,这就叫做“隐性饥饿”。

重新认识营养不良

全球目前仍约有8.2亿人面临着营养不足问题。由于基本营养物质与热量摄入不足,这些人往往面黄肌瘦、身材矮小、瘦弱不堪;而过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导致的超重或肥胖症则是营养不良的另一方面。

营养不良的第三个方面——隐形饥饿,也是最易被忽视的,即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比如缺乏维生素A、锌、铁、碘等维生素与矿物元素。营养不均衡会对个体的智力和健康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对儿童来说,隐性饥饿的危害尤为明显,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认知损伤。

隐性饥饿的成因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解决营养不足问题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儿童发育迟缓率从2000年的18%降至2013年的8%。国家的食物安全政策重心一直聚焦保证主粮自给自足率,而提高食物中微量营养素含量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目前,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已经大幅减少,主要集中在农村与西部边远地区。由于饮食结构单一、市场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他们难以获取营养与种类多样的食物。而城市居民往往摄入了更多的肉类、高糖、高盐、高油脂、精致谷物和加工食品,但食物的多样性不足,豆类、粗粮、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不够。

重塑食物系统,解决隐性饥饿

多样化与

要解决一系列营养不良问题,必须重塑食物系统——即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这需要推广。EAT-柳叶刀委员会最近发表的关于可持续食物系统健康膳食的报告强调,若要到2050年前实现食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对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食物的消费翻一番;同时,添加糖和红肉等食物的消费需要减少一半以上。

降低营养密集食物的价格应该被列为优先政策

另外,。另一项新研究发现,EAT-柳叶刀报告指出的膳食方法对大多数穷人来说是负担不起的——这一膳食的成本超过了全球15.8亿穷人的家庭人均收入。

推动农业系统创新与变革,鼓励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最近发布了一项报告,首次评估了全球范围内粮食和土地利用系统转型的收益以及不作为的巨大成本,提出了以十大关键转型为核心的具体改革议程,每年最多投入3500亿美元可获得15倍以上的收益。

中国农业研发优先顺序应从主粮和自给自足转向健康、营养、美味、高产、实惠的食物生产上,通过政策、制度和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

政策创新

首先,通过重新安排投资优先级并改革补贴政策是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的前提。这包括增加对营养食物的研发投资,鼓励农民优化生产结构和支持健康食物的可持续生产,并保障弱势群体的收入。同时,通过税收、价格杠杆和社会保障等措施,引导居民调整不合理膳食结构。

制度创新

其次,是创造有利环境的关键。加强国家及地方机构的监管能力,整合和协调相关部门的健康和营养目标,建立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机制。更关键的一点,则是要加强全民的知识教育,提高消费者营养健康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

科技创新

最后,将为改善营养和健康创造有利条件。营养驱动型的技术、信息通信技术(ICT)和价值链的创新,可以提升食物系统效率,从强调主粮自给自足转向对营养与健康饮食的追求。另外,通过植物育种和农艺技术向作物中添加微量营养要素的生物强化技术,有助于改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研究表明,大多数生物强化品种可以为女性或儿童补充每日微量元素所需量的50%~80%,而富含维生素A的甘薯可以满足人体每日维生素A需求。

电子商务等技术将农村农民与城市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健康营养食物的供应水平,确保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获取高质量的食物。冷链技术的提高,有助于蔬菜和奶制品的保鲜保值,减少在仓储和配送过程中营养流失和损耗。开发新的替代蛋白质,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保护环境和降低与饮食相关的健康风险。但是,在加大对这些新技术的投资和推广之前,相关部门需要慎重评估它们对小规模生产农户、儿童营养以及就业的潜在影响。

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先进作物育种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全球性流动。如果我们要真正转变食物系统以确保人类和星球环境健康,就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难题。中国对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视越来越高,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中国的科研可以在方法和数据上更加全球化,并且加强全球和地区间的合作和学习,探索传统双边合作之外的新模式。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