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食源性疾病监控及体系建设探究

2020-04-27 14:04:48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食源性疾病监控及体系建设探究
  
  食源性疾病在我国当下流行疾病中占据的比例十分大,该疾病来源十分广阔,且密切关联着人体,患病率极高。结合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数据得知,全球每年低于5岁的儿童发生了超出15亿次的腹泻,而每年因腹泻死亡的儿童数量更是不低于300万,其中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导致的病症超出了70%。这也就进一步突出了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本文就其监控管理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
  
  我国食源性疾病研究现状
  
  致病因素来源广泛。我国国民饮食习惯复杂,拥有远多于西方国家的食材种类,因此立足于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角度而言,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食源性疾病存在更多的致病食品来源。纵观我国食源性疾病,不但将常规细菌、毒素包含在内,同时也大量存在病毒、原虫、寄生虫、有毒植物及有毒动物等。此外,致病因素也将个别特殊真菌毒素和化学污染包含在内。尽管我国存在较多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但是因多数国民都对熟食十分热衷的缘故,故而能引发疾病的种类相对偏少。
  
  致病率高,致死率低。致病率高、致死率低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特征中继致病因素多之外的另一特征,结合相关统计数据不难发现,我国有着相对较高的食物中毒概率,主要病症包含细菌性感染、甲醇中毒、甲型肝炎等。而待我国国民逐渐拥有更高生活水平,且国家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后,大幅度减少了类似疾病导致的死亡案例,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综合危险性。但是,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控制预防工作依旧需要引起重视。
  
  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及体系建设
  
  积极建设全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早在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便已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工作提上日程,通过将全国覆盖的哨点医院,大力推行“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的溯源防控策略。该检测体系能够检验识别来自哨点医院的患者生物标本,同时能够聚焦性分析相同食品污染引发的病例,围绕食品安全事件展开病原追踪。鉴于此,应当结合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加大本区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网络的构建与完善力度,在不断完善重点监测与疾病调查体系的前提下,推动我区高效、便捷食源性疾病监管系统的实现。采用将食物中毒结合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方式,促进具有较强适用性和良好效率的体系的形成,以此将强化食源性疾病管理的目标达成。
  
  强化领导,加大投入。一方面,政府应当提高对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制定策略性危机管理方针、实施计划,便于将危机潜藏的威胁消除或降低。同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督导工作,在本区年度经费预算中增添卫生应急经费,便于为培训、储备、科研及演练等经常性项目的支出提供保障,同时在食源性疾病处置工作中逐步加大资金投入量,及时解决存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问题困难,便于为贯彻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法规标准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区疾控机构应当着重关注如何促进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对此可考虑下述措施手段达成该目的:首先,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刊、电视及广播等传播媒介的运用,将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传授给公众,帮助他们改善食品储存习惯,养成卫生行为习惯,将交叉污染的情况规避,将食源性疾病发生率有效降低;其次,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最后,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建设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及社会信用。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信息报道系统的完善工作,大力推动多部门共享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与交换平台的建立与健全,及时报道食品污染物与食物中毒事件,及时监测传染病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并报道异常健康事件,同时开展信息对等分析,落实食品安全隐患的“三早”,即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深度整合食品安全技术资源,与本区范围内其他相关部门专业技术机构积极构建合作关系并深入交流,一同完成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技术机构间分工协作。同时,强化食源性疾病检查力度、食品污染源监测力度,便于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妥善落实,如此方可实现食源性疾病相关资料的快速、有效获取,将可靠的参考供于相关技术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加强监测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建设专业化监测队伍,有助于食源性疾病监测效率与精准度的提升,同时还有助于新致病因素监测能力与化验水平的提高,便于将全新的致病因素尽快发现并合理制定解决方案。此外,建设专业化监测队伍,还能为基层致病因素的监测提供帮助,创设有利于基层顺利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条件,如此方可全方位推动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的提升。
  
  加强监测信息处理能力。食源性疾病预防监测工作的开展,在具体判断和处理中离不开监测信息这一依据,故而食源性疾病预防效果及监测时效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这也就突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此,应当加大食源性疾病监测评估信息的完善力度,借助多部门共享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对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事件及时展开分析,在科学计划监测工作并合理实施的基础上,辅以高效信息处理能力,即可将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最大限度规避。因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涉及多个领域的缘故,故而要想顺利开展相关的预防监测控制,需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牵头,多领域、部门及行业一同努力。
  
  健全危机管理运行机制。首先,长效应急机制的构建。疾控机构在协助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工作的基础上,也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食源性疾病长效管理应急处理机制,组建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相关的指导领导小组,便于快速反应、处理;其次,专家组织的组建。专家组的成立,能够深入研究食源性疾病相关检测技术、病因学,通过积极建设食源性疾病信息库,对各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定期展开分析,便于对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并及时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对策措施;最后,岗位责任制的建立。通过全员调配管理机制的构建,便于人员的合理调配。将相关科室责任、人及指挥权限明确,并将应急响应的岗位责任制落实。
  
  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机制。卫健部门应当继续在以实验室为基础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方法上投入精力,提升临床实验室能力,在医保范围内增添门诊患者粪便微生物培养,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食源性疾病时必须依据微生物实验室结果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缺乏时需将抗生素的使用限制。要求医院检出的阳性菌株送至疾控中心实验室,并由疾控中心负责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同时在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的运用下将广泛分布的食源性感染暴发等及时发现。此外,需合理分析并运用监测结果,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交流平台的构建,并将各地监测结果、食源性疾病负担情况及时发布,为公众提供查询与利用的服务。
  
  综上所述,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及疾控机构需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加大执法力度、食品监督力度、疾病预防力度,便于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问题。在重视硬件管理的同时,也需在先进技术的充分利用下,动态及时地监控食物安全性,将疾病扼杀于源头处。同时,需落实全区范围内信息传递网络的构建,便于将不合格的水源、食物及时相互通知,达成食物安全信息的共享,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李茳、张海洋(通讯作者)   广州市南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琦  南沙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处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8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9075303号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

主办单位名称: 北京中商富安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1号楼10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010-88825683  010-64972251   010-88825687   业务咨询:010-88825689   值班电话:185001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