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溪县一起青褶伞中毒事件的调查

2021-11-29 13:43:37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安溪县一起青褶伞中毒事件的调查
张荔月,廖启强,牟 皎
(安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泉州362400)
作者简介:张荔月(1989—),女,福建安溪人,本科,公共卫生医师。研究方向:食源性疾病防控;
廖启强(1977—),男,福建安溪人,公共卫生主管医师。研究方向:食源性疾病防控。
摘 要:目的:调查福建省安溪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确定毒蘑菇种类,为安溪县毒蘑菇中毒事件处置、防控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可疑野生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本起中毒事件共3人发病,罹患率为100.0%,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腹痛等,剩余的可疑野生蘑菇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青褶伞。结论:此次中毒事件为村民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青褶伞所引起,预防野生毒蘑菇食物中毒最有效的措施是对村民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村民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形态学特征、毒性和严重性,提醒村民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蘑菇,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毒蘑菇;青褶伞;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安溪县地处亚热带,毒蘑菇种类繁多,部分山区居民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近几年来,安溪每年均有误食毒蘑菇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2021年6月10日,福建省安溪县发生一起疑似食用自采野生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为主,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共同进餐史、临床表现以及可疑野生蘑菇的鉴定结果,判定此次事件为村民误采误食青褶伞引起的中毒事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
安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县某医院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访谈患者及其接诊医生,调查患者发病前72 h的进餐史,确定可疑餐次、可疑食物,了解可疑食物的来源和制作过程;采集可疑餐次剩余的可疑野生蘑菇样品100 g;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主要临床表现、病程和治疗等情况。
1.2 方法
将采集到的可疑野生蘑菇样品寄至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1.1 患者的发病过程、主要临床表现
3名患者均来自同一家庭,平素体健,首发病例林某,女,37岁,6月10日12:00进食午餐,14:30出现呕吐症状,餐后4 h内呕吐7次、腹泻6次,伴全腹部隐痛。其余2名患者发病时间为6月10日15:00~15:30,首例与末例发病间隔1 h,平均潜伏期180 min(150~210 min)。3名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似,均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其中年龄较小的王某一患者临床症状较严重。3名患者经过洗胃、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病程1~2 d。
2.1.2 进餐史
2021年6月10日上午,中毒病例林某在自家附近采摘不知名的野生蘑菇约500 g,11:00将蘑菇与猪肉、肉丸、青菜一起煮面汤食用,于12:00进食,当餐进食者共3人,3人全部发病,罹患率为100.0%。3名患者发病情况、野生蘑菇进食情况见表1。
2.2 可疑蘑菇鉴定结果
可疑野生蘑菇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青褶伞。
2.3 中毒原因判定
根据上述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可疑野生蘑菇鉴定结果,判定本起事件是食用野生毒蘑菇而引起的食物中毒,致病食物为青褶伞。暴露餐次为6月10日午餐,地点为患者家中。判断依据如以下3点:①3名患者均食用了野生蘑菇;②病人食用剩余的野生蘑菇样品经省疾控中心鉴定为青褶伞毒蘑菇;③3名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符合青褶伞毒蘑菇中毒特征。
3 讨论
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又称为大青褶伞、铅绿褶菇、绿褶菇等,群生或散生于阔叶树林地上、林缘草地上[1]。青褶伞属大型真菌,含有胃肠毒素和溶血毒素[2],导致的食物中毒主要为胃肠炎型,急性起病,潜伏期短,中毒后出现剧烈的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一般病死率较低,但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毒性,可损害肝脏等脏器和神经系统,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3-4]。福建省以往报道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因采样不及时、无剩余的蘑菇样品等各种原因,导致毒蘑菇种属鉴定率较低,鉴定率仅为2.5%[5]。鉴定种属相关报道的有近江粉褶菌[5]、亚稀褶黑菇[6]、日本类脐菇[7],而尚未有福建省青褶伞中毒的文献报道。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居首位,湿热的气候、复杂的地理环境适合野生蘑菇的生长。福建省很多地区村民都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但是毒蘑菇种类繁多,鉴别时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及专业设备,普通人难以准确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在福建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食物中毒是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最主要类型(43.75%)[8],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福建省毒蘑菇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山区、农村地区[5,9],可能与该地区野生蘑菇种类丰富,味美易摘,以及村民知识有限,难以正确辨别有毒蘑菇、无毒蘑菇,对进食野蘑菇引起中毒的危害性、严重性认识不足有关。
本起事件中有几点提示。①毒蘑菇中毒的高危人群是农村居民,建议对人们广泛宣传毒蘑菇的毒性,介绍其形态学特征,提醒人们勿采勿食野生蘑菇,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概率。如果发生中毒,就诊时尽量携带可疑野生蘑菇样品,以便医生进行毒蘑菇种属判定,利于尽快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中毒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的发生。②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毒磨菇中毒鉴别、诊疗能力。青褶伞中毒事件多发生于每年的初夏、秋季,从发病季节、潜伏期、中毒症状体征看,青褶伞中毒与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相似,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详细询问膳食史,加强毒蘑菇中毒与胃肠道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鉴别诊断能力,避免误诊,及时给予对症治疗。③相关部门要摸清毒蘑菇种类、生长分布规律,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夏秋季节,做好毒蘑菇中毒事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
参考文献
[1]章轶哲,孙承业,图力古尔,等.中国青褶伞时空分布研究[J].菌物学报,2020,39(9):1759-1765.
[2]周厚德,刘洋,游兴勇,等.江西省铅山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调查与鉴定[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5):501-504.
[3]殷俊.一起误食野蘑菇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3):9068-9072.
[4]钟桂红,简燕红,丘懿洋.一起毒蘑菇(大青褶伞)食物中毒事件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9,25(4):85-87.
[5]傅武胜,赖善榕,黄铮,等.福建省2016—2018年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21,27(2):14-17.
[6]林峰,庄东铭,黄信有,等.应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分子条形码技术调查福建省亚稀褶黑菇中毒事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3):276-280.
[7]张芝平,黄信有,吴春蕾,等.中国福建省南平市两起日本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3):355-359.
[8]吴生根,许志斌,刘佳佳,等.2004—2012年福建省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8):636-637.
[9]胡秀清,黄唐嘉.泉州市2016—2019年毒蘑菇中毒发病特征[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20,26(4):82-83.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中商富安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金沟河1号9幢2门1层2号(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