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年轻态”支撑未来

2017-04-21 11:24:39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年轻态”支撑未来

  ——寿光培育新生力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刊记者 孙明

  4月20日,第十八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在济南召开,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近百家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参会报道。

  此前,第十八届菜博会的室内外展位也已全部订出,15000多家参展客商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42个国家和地区,从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汇聚于此。在各类新兴产业争奇斗艳的当代,一个已经举办了17届的农业“老展会”,在世界范围受到欢迎。一位参展客商说,除了展会本身,更具吸引力的是寿光农业发展始终如年轻人一般的蓬勃朝气。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寿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新科技、新大棚、新农民等方面努力培育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年轻力量”,为农业绿色崛起、高端迈进、接续未来,提供了不竭动能。

\

  科技催生新生力量 产业迈向中高端

  科学技术是催生新兴事物、新生力量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融合了适合的科学技术,即使是传统产业仍然会焕发新的活力。寿光的农业“年轻态”,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在很多地方忙于讨论如何解决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生产方式效率低效益少这一问题时,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的一座智能化大棚里,近2万株番茄,只需要3个人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

  这是融入了科学技术的农业生产新形态,焕发出新能量。通过智能技术,大棚内的番茄种植实现智能管控,可以自动完成水循环、滴灌、二氧化碳补充、补光、通风降温等作业。种植人员通过手机可以远程操控。

  不要认为这些技术是多么的高不可攀,在寿光的蔬菜产业里已经广泛应用。

  化龙镇前王村,黄瓜大棚种植户王炎国遇到刮风、下雨,再也不用火急火燎地往大棚跑了,因为安装了智能管理大棚防风扣的系统,他只要打开手机上的软件轻轻一点,就能控制风口。

  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是这样为大棚西红柿浇水的,来到大棚园区水井机房,合上电闸,打开手机上的数据管理系统,点击智能滴灌,水就顺着管道喷到每株小西红柿旁,交管频率、水量都有控制。崔江元轻松的在机房喝起了茶水。

\

  寿光华仁果蔬专业合作社,经理黄新华是这样管理的,通过寿光农业局的“大数据平台”的手机客户端,他可以实时查看各种菜品价格走势,查阅种植基地蔬菜药残检测数据,并生成二维码进行质量追溯。

  种业被誉为农业的“源代码”,是掌握高端农业发展话语权的关键,是农业中的新兴朝阳产业。但因研发投资大见效慢,是一个长期工程,在很多地方选择性忽略。寿光却不畏艰难。

  围绕打造蔬菜种业硅谷,寿光坚持政策扶持,建立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全面建立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了13家育种研发中心,建设了29家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种子经营业户达429家,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发展到200多个。促进农业部与省政府签署在寿光共建“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备忘录”。

  如今,寿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达到49个,经专家鉴定,部分品种在抗病、优质、高产等多个方面的表现优异,完全可替代国外品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用科研获得农业发展新力量的理念在当地成为共识。政府、社会各类研发企业积极推进,已有新世纪种苗、三木种业等6家企业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资质,年育苗能力达到14亿株,其中有60%都是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种。

  这不仅让种业成为寿光农业发展的新支柱,更让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蔬菜产业大盘中占据了一块高端阵地。

  绿色恢复土壤地力 健康发展有根基

  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高强度利用土地等资源,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出现。寿光种植大棚蔬菜已有30个年头,在成绩的背后,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土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解决农业资源环境的束缚,“减肥”“增绿”成为寿光追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

  在洛城街道浮桥村的大棚里,菜农岳作忠抓起一把土壤介绍说:“你看,这是蚯蚓钻出来的孔洞,棚里有蚯蚓表明土多疏松,浇水后易渗透,不板结,土质好。”

  而在几年前,岳作忠家的土壤还饱受土壤盐渍化和板结所困。这些困扰来自于大棚蔬菜生产的特点:想要高产出,浇水要多,化肥需要加大施用量;而大棚营造的温暖环境一方面使得蔬菜生长加快,另一方面这种湿热环境造成的病虫害也需要施用不少农药,以维持蔬菜健康生长。

  “化肥农药的高用量让土壤环境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大棚里蚯蚓都消失了。”岳作忠说,没有蚯蚓,说明土壤活性不够,蔬菜苗就容易死棵,各种病害也多。

  2000年左右,寿光蔬菜发展重点还是在追求产量,大水大肥到了顶峰,后来慢慢转变重心到量、质并重,更追求质量。他们大力实施的“沃土工程”,针对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及次生盐渍化等现象,推广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激发土壤活力。

  为鼓励菜农使用生物菌肥等,政府对购买者补贴20%。岳作忠告诉我们,每购买一吨新型肥料,就能享受市政府补贴300元,后来安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也获得了2000元的项目补贴。

\

  来到他的蔬菜大棚物资屋,随处可见生物有机肥的包装袋。他拿起一个袋子说,以前一亩地一茬用300多斤化肥,现在只用几十斤生物有机肥就可以,算起来,花费少一半,关键是“地养好了,就像人恢复到年轻健康的时候。”

  仅在去年,寿光新增“沃土工程”面积3.8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也达到9万多亩。

  但“沃土工程”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是随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寿光南部地区大棚建设用地日趋饱和。保障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寿光开始尝试借助无土栽培技术,在寿北盐碱地上建大棚。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南木桥村,据支部书记李本兵介绍,他们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全部采用滴灌设备,既可以保证营养液充分被植物吸收,又能节省营养液,降低成本。而且,种出的西红柿更健康,菜香味更浓。

  过去因为种盐碱地没有好收成的南木桥村一度贫困,如今在绿色发展理念中建设无公害西红柿大棚200个,年收入800多万元。

  职业农民年轻化 未来发展有接续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很多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众多农村的担忧。

  在寿光,人们已经没有了这种担忧。“这几年回村种大棚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洛城街道李家村,村支书李昌全告诉我们,因为种棚收入高,而且都实现了智能化生产,没有了繁重体力活,比到工厂打工更吸引年轻人。

  “农民流失”是制约农业未来的重要因素。面对发展新形势,寿光对症抓药,积极推进“职业农民”建设,促进主体年轻化,让农民有尊严;促经营规模化,让农民有舞台;促进技能现代化,让农民有施展空间;促进保险社会化,让农民有保障。让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既有里子,又有面子”,获得社会高度认同。

  就拿寿光积极推进的把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两改”工程来说。一个新式得第五代大棚,不仅保温性更好,抗病虫能力强,而且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棚里棚外再也不用手推肩抗,一家三口能轻松搞定两个大棚,一次性投入20多万元,一年半就能收回成本。

  几番努力下,“农民”在寿光,不再是身份的标签,而是抢手的职业。李昌全说,他们附近很多小青年都是毕业后先到厂里打工,找了媳妇再一块回来种地。“菜农之家联合社”联合社理事长朱在军也告诉我们,他们在31个村建立的30个合作社,社员2000多户,大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洛城街道屯西村,完成城镇化建设“洗脚上楼”的村民们,向街道提出了想继续种大棚的想法。原来,洛城街道地处寿光东部,是传统的蔬菜基地。近几年,他们城镇化步伐迈得又快又稳,部分农民变身新市民,生活好了地却没了,部分村民在谋划新职业的时候,想来想去,感觉还是种大棚好。

  面对看似“出格”的需求,却反映出“农民”这个职业在寿光的份量。尊重他们的愿望,发挥他们的特长,洛城街道联手其他镇街探索农业“飞地经济”。

  寿光西部的化龙镇,因资金、技术等掣肘,大棚菜种植起步慢,可转变为蔬菜产业的存量土地多。两个镇街一拍即合,签约共建蔬菜大棚产业园区。化龙镇集中流转土地,洛城街道组织以村为单位集中建设运营。

  屯西村首批就在化龙镇流转46.7公顷土地,建50多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园区水电等公共设施由村集体出资建设,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

  为减少后顾之忧,屯西村还配套班车接送、孩子托管、留守老人照顾等服务。学生放学后,有专职的教师、志愿者照顾;老人可以在活动中心休闲、吃饭。村民们放心的去搞生产,谋发展。

  “白天到园区当农民,晚上回小区当市民”正成为屯西人以及越来越多寿光农民的新常态。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年轻态”支撑未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中国 Copyright © www.cnfoodsafety.com 2012-2015 版权所有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京ICP备09075303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39号万地名苑1号楼1004室(邮编100039)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010-88825683  010-64972251   010-88825687   业务咨询:010-8882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