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西部香料产业亟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14-07-01 11:38:05 来源: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香料是食品工业重要的食品添加剂。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推动食品工业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业绩不俗,但中西部县域香料产业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环保压力加大三方面。这都限制了香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有效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香料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中西部经济与食品工业的发展。

香料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是在几个农村能人创办、裂变、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普遍存在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总体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很多企业仅依靠一两个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工作,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由于中西部县域香料企业大多数没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因此,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产业面临创新困难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在香料香精产业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我国中西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县域内没有香料香精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占据技术前沿的专家学者,这些县域内的香料企业如果跟不上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就将遭到淘汰,这是影响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香精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层次不高

产品结构雷同

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产业集群主要是生产加工型集聚,缺少内部专业分工协作及公共服务体系,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链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存在各自为政、天然香料产品结构雷同、合成香料缺少大规模生产的骨干品种的问题,且深加工的下游产品不多。

国际香料企业巨头对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目前,全球香料产业市场主要被几家大公司占据,这些国际巨头已基本在我国国内建厂落户,这些国外香料香精企业巨头的发展历史长、规模大,凭借其著名的品牌、先进的技术、大规模的投入和规范的经营理念,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中国香精香料的中高档市场上,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主体,领导着中国香精香料行业的潮流。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的中高档产品市场的大量份额被三资企业占领,在香料香精产业链的上下游,国内企业均背负较大压力,多数国内企业只能在中低档市场竞争,这是国内香料香精行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种状况会对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香精产业的做大做强,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环保设施投入不足

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香料产业属于精细化工行业,“三废”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在合成香料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很多有机化学反应,且使用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工原料,使得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三废排放量较大、色度高、毒性大、难以生化降解,属于典型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产业发展初期以天然香料为主,环保问题并不突出。随着合成香料企业的大量增加,虽然企业近年来增加了环保投入,但综合治理设施投入滞后,总体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行业节能减排的倒逼压力将影响我国中西部县域香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国家将会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和谐发展。作为精细化工行业的香料香精产业,其发展将会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一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产业升级。既要眼睛向外,利用外部人才资源,通过借脑引智的方式解决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水平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体系,以及生产关联、技术关联、无形资产关联的协作网络与服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形成集群效应。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业水平,强化资本运作和有效投入,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三要采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策略。通过香料香精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县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食安观察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