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

2015-04-30 13:58:58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 申海鹏 本刊记者

  2014年9月21日,重庆南岸区一家4人在家中进餐后(酸奶、面条、稀饭),于22日出现恶心、呕吐、洗肉样便样腹泻等症状,23日3人到医院就诊,3人粪便标本结果中均检出志贺氏菌,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

  2014年5月20日,在河南郑州巩义市旺旺饭店就餐的30人(同时就餐人数约150人),于20日和21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到医院就诊,部分病例检出沙门氏菌,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

  2014年6月8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戴山村的8人参加婚宴后(同时就餐人数约为200人),第二天到医院就诊,病人标本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

  2014年8月16日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乐东港大酒店就餐的10人(同时在酒店就餐人数200~300人),8月17日到医院就诊,标本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初步诊断为急生胃肠炎。

  ……

  这些都是去年因为食源性致病因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粮食生产到消费(“从农场到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也有可能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包括水、土壤或空气污染等。


  据了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食源性疾病所引起,那么,食源性疾病在我国的情况是怎样的?主要的致病因子有哪些?目前我国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控体系是怎样的?国家食品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一一做了介绍。

  据郭云昌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以食物为载体,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食源性疾病分为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物、有毒动植物、真菌及毒素等。从上面的几幅图可以看出在我国2011~2013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逐年增加,到2014年爆发事件数达1480起,事件发生数量逐年上升,其增加原因是现在参与疾控预防监测的机构数量的增加,发现事件起数的增加,可以说明在我国食源性疾病检测部门的监管下,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监管在不断加强;同时食源性疾病就诊时间多分布于6~11月,这也说明微生物等细菌的生活需要合适的生活环境,比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并且食源性疾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此人们应该重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据郭云昌副主任介绍,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很重视,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监管部门通过检测识别出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给出合理正确的解决方案,确保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目前我国的食源性疾病检测体系网络主要由病例监测系统、爆发事件信息的检测系统、细菌的分子溯源系统等组成,在该系统的检测下取得了一定效果,如上图对导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做了大致分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的影响最大,爆发事件、构成比例、死亡人数等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微生物性的致病因子所占比例也相当高,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及微生物性的致病因子等的监测,同时大家也要重视毒蘑菇及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性的致病因子所带来的危害。

  据郭云昌介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评估中心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场所和引发食源性疾病因素做了相关调查。如以上4个扇形图所示,在2014年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占29.7%,其次是肉类食品占15.5%,水产品和果蔬类食品所占比例相当分别是14.6%和14.9%;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数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55.4%,其次是家庭占总数的40%;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因素中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和原料污染变质这3种因素所占比例较大。根据以上分析,餐饮业和家庭饮食方面都应该重视,在餐饮业的卫生监督方面可以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管理,但是在家庭方面应该重视教育宣传,不能认为在家里吃就是安全的。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食源性 现状 疾病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