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刊》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登陆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百度、阿里发力食品药品码 实现原料采集可追溯

2014-08-01 15:04:05 来源: 腾讯网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中国食品网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美国福喜集团爆出肉制品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到底经过了什么样的一个生产流程?其中哪些环节会出问题,能不能得到有力的监管?如果这些信息只能靠记者的卧底或者暗访才能揭开,那真的是让人不放心。

  面对信任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想找到一些新的途径昭告天下:说自己的生产流程没有问题。比如一些企业正在寻求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公开自己的生产流程,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而这其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商品码”。这看起来不起眼的符号和数字的组合,究竟能不能为我们带来舌尖上的安全呢?

  从过去的中国乳制品,到今天的快餐洋巨头,经历食品安全危机时,他们能做的,除了修炼内功,就是想更多的办法重建消费者信任。日前,记者独家获悉,百度公司针对这些需求,做出了一些尝试,试图解决传统产业的营销痛点。2014年中,国内某知名快速消费品品牌在与百度的沟通中,决定依托于百度云摄像头轻应用等技术,借助产品外包装上印制的二维码实现原料采集的可追溯。

  百度公关部张丽媛: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进入实时的展示页面,可以在网页,ios,android多种设备上面观看;同时也可以支持海量用户同时观看。品牌希望通过此举,让消费者通过看到真正的原料采集过程真正的对这个产品放心。

  消费者通过手机扫商品码,即可实时看到原料采集的相关情况,并且通过百度定位技术,确定具体的加工地点。据了解,这一项目可能将在8月末、9月初上线,而百度下一步还可能和另一些知名快消品牌、包括著名洋快餐品牌达成类似合作。

  张丽媛:我们将此项目作为传统行业可视化的标杆案例来打造,通过创新科技拥抱传统行业,来打造真正意义的可视化产业链。

  除了百度,此前已有一些互联网公司瞄准了这一领域。比如,前一段时间全面启动“码计划”的阿里巴巴本月初就宣布,启动手机淘宝和支付宝钱包扫码的“药品安全计划”。如今,在很多药盒上,你都可以看到一个条形码和一个监管码,用这两款APP扫一扫,就能得知药品的几乎所有信息。阿里公关部易明:

  易明:扫了条形码以后,上面会有一个浮层,就会说是不是需要监管码。它就会把整个流通的过程、功效、它的副作用、是不是过期、流通过环节当中会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不是流通环节上有一环缺失或者是没看见,全都显示出来。扫监管码以后,监管码旁边也会有一个按钮,可以让你看到条形码所拥有的这些功能。比如说,商品的信息,哪里购买,功效。

  自2008年初药品监管码设立以来,国家食药监系统一直没有授权内地任何第三方机构使用这一监管码。唯一获得该码使用资格的,是香港上市的中信21世纪公司。阿里是在今年上半年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获得了这一入口。不过,如今这一监管码还没有实现全覆盖,易明表示,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广,预计2015年就会实现全覆盖。易明还透露,阿里也正在和很多食品企业联系,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码。

  易明:比如这款牛奶,你不太放心他的来源,扫一下这个码,它就会整个从出厂甚至从奶源地,经过了哪些环节,经过了哪些加工,经过了哪些运输到你这里。这些东西可能做不到全部的食品覆盖,但是我们选出的一些优质的品类和优质的商品上覆盖这个溯源码。在未来九月份,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淘宝的秋收活动,我们会尝试做一些复原码的活动。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去当地农场品市场或者说出厂从农民手中收上来的。我们对这个进行全程的监控。

  这个小小的商品码倒是大有可为。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丛虎昨天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善可追溯系统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所必须的发展方向。

  王丛虎:和企业,厂家,各个地方的食药局,形成一个统一的编码,如果这个药是有批号的,有能够寻找源头,这个药如果发生不良后果,那可以去源头去寻找到它的生产厂家经销商,接下来最终销售到药店,甚至是药店之后卖给哪些人,都可以做一个跟踪。

  对于药品监管码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的问题,曾多次参加有关部门相关会议的王丛虎给出了他的解释。

  王丛虎:可能最大的问题,我了解的情况是,在有一些地方在一些地市可能实现了这种功能。但是,总食药系统的组织机构还没建立起来,食药总局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逐步在建立全国范围内在加大力度和推进的进程。

  其实,除了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在加紧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那除了刚才提到的药品监管码,现在有很多大型超市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便民溯源服务终端机”的身影。但是在现实当中因为信息平台不够统一、推广力度不够大,很多终端机成了摆设、少人问津。可以见得,有了这个“码”的概念,恐怕也很难马上带来安全。

  更重要的是,除了技术的提升和公众的参与之外,要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这根子上还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做到严管、严罚。

微信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阿里 食品药品 发力 采集 原料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食安观察-《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食安观察官方网站 © 2012-2025 食安观察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53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79, 1101055372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金融街长安中心5号楼4层403(邮编100043)

联系电话:010-88825653   18500121702

稿件查询:010-51919128